目前,世界各国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维果斯基、皮亚杰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的浪潮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知识观强调了知识本身所持有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时空性的特点。它强调知识并不是静止稳定的,而是随着人们对外界的认识深度而不断发展变化地;知识也并不能完全准确的概括事物固有的法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安排,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得以运用才是真正的掌握。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重点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以及意义建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太简单了,学生会失去探究的兴趣,太难了,就会有部分学生因学习吃力而掉队。另外,在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只能是单向性的,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双向性的互动形式,不仅包括了师者与学者间的互动,还包括生生间的交流互动。
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还一边学习摸索,一边探究思考,最后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思考不仅掌握了课堂要求的显性知识,也能挖掘隐藏在学科背后的知识。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质量的好与坏关系到一节课是否高效,而问题的答案则是多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寻求问题多样性的答案,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更高效发展。所以说建构主义理论适合PBL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