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
编号: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度量”视角下小学数学相关概念的解读与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与范围: 自选课题
课题主持人: 吴华媛
所在单位: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申报日期: 2018.01.10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填报说明
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和《申报评审活页》。
2.封面左上角“编号”栏,所有申报者均无须填写,评审时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填写。
3. “研究方向与范围”栏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第五部分“重大课题与研究领域”之二“重点研究方向”中的分类填写,如申报基础教育“依法治教研究”类课题就在此栏填写“基础教育1”,申报职成教育、高等教育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则在此栏填写“自选课题”。如确实有必要,“课题主持人”可以填两人。
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并已结题;B.主持但未结题;C.参与研究;D.未参与研究。申报者只须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栏填上序号“A、B、C、D”即可。“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栏须如实填写主持或参与研究的一至二项课题名称、课题级别及完成情况,未参与任何课题研究者如实填写“未参与”。
5.《申报评审书》中“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和《申报评审活页》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邮编:210013;电话:025-83758278,83758279。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 题 主 持 人 | 第一主持人姓名 | 吴华媛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80.10 | |||||||||||||
行政职务 | 专业技术职务 | 中小学一级 | 研究专长 | 行动研究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学士 | 电 话 | 13706118252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 Denglan12@{域名已经过期} |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 邮政编码 | 213018 | ||||||||||||||||||
第二主持人姓名 | 性别 | 民族 | 出生年月 | ||||||||||||||||||
行政职称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
最后学历 | 最后学位 | 电 话 | |||||||||||||||||||
工作单位 | |||||||||||||||||||||
通讯地址 | 邮编 | ||||||||||||||||||||
﹃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 | D | |||||||||||||||||||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 | 小学“数学绘本”应用与开发的实践研究 区级 参与研究 | ||||||||||||||||||||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论著(限填10篇) | 论文或论著名称 |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 |||||||||||||||||||
《简单背后的不简单》 | 《小学数学教育》 2017.01 | ||||||||||||||||||||
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 |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
张 丹 | 中小学高级 | 行动研究 | 理论研究 | ||||||||||||||||||
陈 帆 |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行动研究 | 资料收集 | |||||||||||||||||
杨 怡 |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行动研究 | 资料收集 | |||||||||||||||||
高碧云 |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 行动研究 | 课堂教学 | ||||||||||||||||||
张文莉 | 中小学二级 | 资料收集 | |||||||||||||||||||
白黎明 |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行动研究 | 网站维护 | |||||||||||||||||
俞敏惠 | 常州市虹景小学 | 中小学高级 | 行动研究 | 组织管理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1.度量: Measurement,也称测量。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角度、重量(质量)、方位、时间、货币等。随着数学中度量的思想、方法、工具在各学科、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物体和现象都被发现具有“可度量”的属性,如物理学中的密度、社会学中的恩格尔系数、环保领域的雾霾指数等。 度量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它涵盖小学数学许多核心概念: 度量的对象:“量”。主要指物体或现象的某种可度量的属性,包括两类:“离散量”和“连续量”; 度量的结果:是用数加上计量单位的形式表现的,即“数量”;不明确“数量”,无以谈“数量关系”; 度量的核心概念:“单位”;要理解数概念、运算概念如何发展(如:怎样从整数扩展到有理数;加减乘除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等),这是一把关键性的钥匙; 度量的思想方法:由“比”的意义集中体现;“比的度量功能逐渐成为现代数学应用的核心”(史宁中语)。 度量是人类心智的产物,唯有理解度量的本质,懂得度量的思维方式,方能明了数学“定量刻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将“通过数学学会思考”真正落到实处。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1.研究现状 (1)系统领域 在许多国家(包括台湾地区)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度量”都是一条课程发展的主线。美国的《州际核心数学课程标准》中,度量出现在小学阶段的“度量与数据”模块中;韩国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5年修订)》中有单独的“测量”模块,也出现在小学阶段。英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4版)》中,小学阶段“测量”是独立的模块;中学阶段测量属于“图形与测量”模块。这里模块的概念,类似我国课程标准中的几大领域。在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与“度量”有关的教学内容被分散在“数与代数”与“图形与几何”之中,这样的编排方式在实验稿和2011班修订稿中基本如出一辙,未作大的调整。 度量一部分属于“数”,另一部分属于“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量”的概念——在这方面,中文语言系统甚至存在先天劣势(英文名词区分可数与不可数,中文数量词常有虚指等);进而,内容散点分布,客观上致使一线教师难以整体把握“度量”的数学实质。(先天不足,后天不补)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线教师常常将度量仅仅理解为用工具去测量一条线段的长短、一个角的大小这样的物理学操作技能;更麻烦的是,当我们从一个相对狭义的、单薄的角度看待度量,其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造就许多迷思概念,教学的疑点、难点、痛点也就不可避免。例如:有了除,为什么还要学“比”?分数这个“数”,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接受,不喜欢用?平均数跟平均分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2)专业解读 直到近三年来,情况才有所变化,数学专业研究者开始发声,2014年9月的《小学教学》刊登了数学家张奠宙先生撰写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一文,详细地探讨了长度、面积和体积测量的数学意义:赋形以数,并使其满足三条性质: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正则性;《数学教育学报》于2017年4月发表了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的一篇文章:《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比及其教学》论证了比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达和度量,强调了比的度量功能的重要性——“比的度量功能逐渐成为现代数学应用的核心”,并就相关内容的教学提出了教学建议。 (3)一线实践 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主要是一些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给出了少量的课堂实践案例。如:吴正宪老师2016年和2017年两版《比的意义》,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据吴老师自己的说明,是因为拜读史宁中教授的文章后自身理解发生了变化;还有浙江俞正强老师的原创课例《度量天下》(六年级),将“度量”整体熔为一炉,大气磅礴,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尝试。俞老师对《角的度量》一课也作了独到的尝试,教学设计立足于“赋形以数”,正中度量“要害”。但从整体而言,一线教师对于度量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是散点状的,能切中度量的数学实质与度量思想方法的教学案例,则更是凤毛麟角。 2.研究价值 以“度量”这个视角来整合小学数学各领域的相关概念,本课题的研究还是新颖的。 对于一线教师,其意义在于: 首先,能帮助一线教师厘清“量的计量”相关内容的数学实质,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典型度量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其次,以“度量”的思维方式看待数学教学中一些典型疑难、固有痛点,有可能作出一些有益的破解;(比如“比”究竟是什么,比如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度量”能帮助我们更为整体、科学地建构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体系,有效提升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我们的研究之所以凸显“度量”这条应然的主线,因为我们懂得:度量是人类心智的产物,度量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唯有借助广大一线教师生动的教学实践,将这种“冰冷的美丽”尽量“无损”地还原为“火热的思考”,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真切地理解数学刻画世界的方式,明确数学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数学学会思考”方能真正落到实处。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研究目标: 1.通过对比与梳理,整理出常用教材中与“度量”相关的数学概念,丰富与完善教师对“度量”的认识; 2.学习“度量公理”及其基本性质,并以此原则为指导“量的计量”教学实践,再由典型度量课例教学分析和实践为契机,形成理性认识,归纳教学范式; 3.用“度量”提供的数学工具和思想方法,解读“比”、“分数”等一些典型的、教学中存在明显疑难的核心概念,从度量的角度为破解疑难做一些有益的教学实践和尝试。 4.帮助一线教师以“度量”为线索更为整体、科学地建构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体系,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研究内容: 研究将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对象的厘定——“度量”视角下小学数学相关概念的梳理 课题组将首先致力于丰富与完善本组成员对于“度量”本质的认识,做三件事: 第一,学习数学家对于“度量”本质高观点的理论分析; 第二,与域外数学教材作比较,了解“度量”课程的丰富内涵; 第三,梳理2011版教材各大领域中与“度量”相关的概念并作整理。 第二板块:基础性研究——“度量公理”指导下的“量的计量”教学内容解读和实践研究 这一阶段,课题组成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量的计量”相关的内容。即传统意义上的度量概念,课标中隶属于“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领域。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需要依据度量公理进行丰盈和改造。所以,课题组打算进行如下研究: 第一,度量公理的学习。学习数学家对于度量公理的解读,着重理解三个性质: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正则性; 第二,域外教材典型度量概念课程的解读与教学类比。以台湾部编教材和美国加州数学课本为样本,观察和思考它们如何设计课程,从而达成“差异比较的量化”,寻找关键步骤,丰盈我们的度量教学; 第三,度量公理指导下的度量课例研究。以典型课例的研究为契机,设计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度量公理的三个性质,体验度量的完整过程,把握度量的实质。积累经验,理性思考,形成度量教学范式。 第三板块:拓展性研究——“度量”思想指导下一些核心概念的教学解读与重构 首先,以度量核心概念——“单位”为工具,解读分数意义和四则运算算理,重构相关教学。 以小数四则运算为例。现行教材中,算理的解读中,我们发现计数单位时隐时现,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整数时,计数单位及时出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但两个小数相乘或相除时,单位又消失了。客观困难是存在的,但以“单位”作为贯穿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是可行的。 另外,分数的意义的扩展历来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痛点。两整数相除时,学生宁愿保留若干位小数也不接受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数学老师为此苦心孤诣,想尽办法却收效甚微。这里,分数的抽象性固然是原因,更大程度上,在于对分数度量意义理解的不到位,这个不到位,首先是老师。课题组将尝试利用“单位”(包括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个度量的核心概念,重新建构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整个单元的教学,为破解教学痛点、难点作出有益的尝试; 其次,理解度量的基本构建方式——以“比”及相关概念的教学研究为契机理解“定量刻画”的涵义。 “比”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两数相除只是比的形式而绝非比的本质。追溯数学史发现:唯有将“比”置于度量的视角下,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其实质,从而发现:在“倍”、“比”、“比例”、“比率”、“百分率”……等这一连串与“度量”相关的重要概念中,凝集着人类的智慧之光。本课题组也将以“比”为核心,系统设计相关概念的教学流程,期望通过长程的教学,让学生对于人们如何借助比构建度量,刻画世界有清晰的认识。 研究重点: 通过学习、对比与梳理,丰富与完善教师对“度量”的认识;度量性质指导下的、过程丰盈的“量的计量”教学实践研究;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比”、“分数”等核心概念的本质。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度量”作为贯穿线索,明晰典型度量概念本质和教学规律,并用“度量”提供的思想、方法、工具重构相关核心概念的教学,在提高教师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刻画世界的方式。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前期准备(2018.1-2018.2) ⑴ 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从教学的困难和实际出发,找到我们研究的重点,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⑵ 组建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8.3-2020.6) ⑴ 2018.3-2018.6:采用文献研究,厘定研究对象,“度量”视角下对小学数学相关概念进行梳理 ⑵ 2018.7-2019.6: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重点开展“度量公理”指导下的“量的计量”教学的内容解读和实践研究; ⑶ 2019.7-2020.6: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重点开展“度量”思想指导下一些核心概念的解读与教学重构研究;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20.7-2021.1) ⑴ 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⑶ 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⑷ 成果推广。 |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谈到“分数”、“比”,数学老师都知道:核心概念,很重要!同时也知道,难学难把握。究竟是为什么?经验告诉我们,只能是我们对于概念的本质、产生的根源还缺乏了解。本课题,就是在对教学困难的根源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的。 初步探究这些问题解决之道,竟然都指向了“度量”。这个“度量”,内涵显然比我们惯常理解的,要丰富得多。 “度量”如此要紧;但,对于“度量”本质的研究现状却不容乐观——数学家们关于的度量的“高观点”,虽然开始进入一线教师的视野,但散点状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足以使老师们把握本质,形成共识的地步;而且我们国家缺少以“度量”为主线的系统课程模块,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一线教师用“度量”思想方法更为整体、科学地建构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体系,教学“痛点”始终难消。 这里,身在一线的我们不揣浅薄,愿意先行一步,改善这种“人有我无”的状况——我们将实现“高 | |||
观点”与教学实践的稳步对接——不仅主动用度量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还同时借鉴域外度量课程体系的成熟做法,促使理念有效落地; 我们还将用度量的思想、方法、工具作为武器,啃一啃硬骨头——引入一个新概念,不仅不会增加新困难,反而有利于已有问题的解决,数学历史中不乏这样鲜活的例子; 相信我们对于度量本质的解读和实践会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在提升一线教师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的同时,也为孩子理解数学如何刻画世界给出了可能。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度量”视角下小学数学相关概念的梳理 | 报告 | 2018.06 | |
域外教材度量课程的解读和分析 | 论文 | 2018.10 | |
“量的计量”教学典型课例 | 课例 | 2019.05 | |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 小结 | 2019.09 | |
最终成果(限3项) | “量的计量”教学实践案例与教学范式 | 案例集 | 2019.6 |
“度量”视角下核心概念的解读与教学重构 | 论文 | 2020.6 | |
课题研究报告 | 报告 | 2020.12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多位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分别主持和参与了省、市、区级多项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他们中有一位市学科带头人,两位市骨干教师,他们的论文多次或省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这些老师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较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围绕本课题我们开展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网络及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国内小学数学教学科研的现状,课题组核心成员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均取得共识,方案的起草过程已经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过程,因此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性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和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相关学校的合作与协助,这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课题将建立课题网站,实现网络化管理。设置“理论学习”“课题管理”“活动掠影”“研究成果”“研究课”等栏目,定期上传课题研究资料。 |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本部门(单位)完全了解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二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如果该课题获准立项并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以不低于1:1的比例划拨配套经费;如果该项课题获准立项没有经费资助,本部门(单位)愿意为该课题划拨不少于捌仟元的研究经费。 本部门(单位)帐号:89801108012010000000116 ;开户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 户名: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黄伟良 2018年 1月 10 日 |
四、课题委托管理部门意见
县(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高校、大市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五、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