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第十二届创艺嘉年华期间,678创客社团的同学们以传承和发扬“小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理念,在课后服务第二时段掀起了一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实践热潮。他们运用行空板K10、掌控板、视觉传感器及语音识别模块等开源硬件,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深度结合,打造出“智慧木牛流马”“雕庄智能机器人”“智能厨房”“凤凰智慧之家”等兼具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的作品,彰显了雕庄少年的“科技匠心”。
活动中,同学们从历史智慧与生活需求中汲取灵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实践。某小组以三国时期“木牛流马”为原型,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设计出一款“智能木牛流马”。这款作品搭载行空板K10作为“智慧大脑”,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前方障碍物,利用红外测距模块进行避障,并借助语音模块实现“智能驾驶”功能。在制作过程中,第一款作品由于结构不合理,导致木牛流马不能行走,同学们又继续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制作了第二件作品,并最终获得成功。在经历失败——挑战——成功的经历后,同学们也更加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不易和艰辛。学生表示,这一作品既是对古代工匠智慧的致敬,也探索了物流运输机器人的雏形,未来可应用于校园物资搬运场景。
另一组同学则聚焦校园服务需求,打造出一款“雕庄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整合了语音识别、视觉识别与机械臂控制技术,通过语音指令即可完成多项任务:它可以举起手臂完成任务,还可以讲故事、背唐诗和宋词、介绍一名著名科学家和介绍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学生们还为机器人设计了可替换的“功能模块”,例如添加温湿度传感器后,它可实时播报环境数据,成为校园环境监测的“多面手”。
本次活动以“传统文化+人工智能”为特色,鼓励学生从历史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智能木牛流马”项目中,学生需调研古代机械原理并设计避障算法;在“雕庄智能机器人”开发中,则需整合多传感器数据并优化人机交互逻辑。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人工智能的热爱。雕庄小学创客教育持续深耕“文化+科技”融合,未来将推出更多“新国潮”科技作品,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此次创客活动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的跨界对话,更是雕庄小学“精雕细琢”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当AI技术遇见千年智慧,少年们的创新之火正点燃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图、文:芮清 审核:朱钰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