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到民歌的音乐之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雕庄中心小学舞蹈房里传来琅琅诗声,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课正在展开。在音乐老师马睿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模仿小鹅由远及近、从弱到强“呷呷”的叫声,逐渐将唐代诗人骆宾王笔下的白鹅形象转化为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的欢快旋律。课堂中,学生不仅用芭蕾手势模拟小鹅振翅的动作,更通过“旋律地图”游戏发现音乐结构的奥秘——当屏幕上浮现出四条渐次展开的波浪线时,一名学生兴奋喊道:“老师,这就是小鹅扇动翅膀昂首唱歌的样子!”
三大创新点亮核心素养
课后研讨中,林燕老师指出:“这堂课实现了三重突破:一是以‘古诗+民歌’构建文化理解的桥梁,二是用‘身体乐器’(拍手、踏步、手势)激活艺术表现力,三是通过‘变奏发现’渗透音乐思维。”针对课堂中“渐强力度”教学环节,建议年轻教师运用科技赋能的新思路:借助音频可视化软件,学生演唱时的声波振幅实时投影为大小变化的鹅群图案,使抽象概念直观可感。
林老师同时提出:针对学校“向美而歌 赋能‘声’长”的合唱社团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常态音乐课也可以有“分层任务卡”设计: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打击乐器巩固节奏,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二声部卡农演唱,实现“一课多维度生长”。
以合唱为舟,载文化远航
“当《咏鹅》的平仄遇上东欧民谣的欢快,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对话就此展开。”这场从一堂课生发的教育实验,正在谱写“以美育促进文明互鉴”的新乐章。
(图文:林燕 审核:朱钰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