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发展而来,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分工,在特定的时间、资源内,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完成一系列明确的目标。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构建生本课堂,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提供支架引导。项目式学习是对国家课程重构,给予教师、学生新的未来。而项目式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强强联手,也能更好地开展项目式学习,进一步构建真实情境,创设驱动性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展示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也能通过实时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教学效果。在学习有关项目式学习的资料后,我认为进行项目式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立项目学习目标
项目式学习无法被推广,受到诟病的重要两项是“学科知识松散”和“学习目标不明确”。正如教学目标的地位,项目学习目标的确立也是至关重要。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从总体上来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而这些目标并未直接地规定课程与教学内容,达成这些目标要教什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和研制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目标大相径庭,这也给予了项目式学习极大的开展空间。如可根据部编本教材每单元前的单元导语确定项目式学习目标,从而较好地开展项目式学习。
二、构建真实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
真实情境的构建与驱动性问题的提出是项目式学习的关键,驱使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设计越真实越有趣,越能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调动所学的知识,探索新知识,寻找资源,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组成小组,提高团队协助能力。信息技术则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真实情境带给学生。
三、反向设计项目活动
项目式学习反向设计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解决了什么问题,哪些能力得到提高,对周围的人或事产生了什么影响。项目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于展示成果,学生意识到在这一项目是学习过程中,自己需要完成哪些作品,设计好成果展示后再進一步完善设计学习过程。项目准备阶段,启动课尤其重要,迅速在真实情境下引出驱动性问题,项目的主题得以确立,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而这一驱动性问题将会贯穿项目式学习的始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看来,项目式学习注定不是目标单一、态势闭锁的,而是开放的、多样化的。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会不断地生长。在这个动态的生长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建构,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形成了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启发、反思等决定了课程生长的态势,并具有比传统课堂更深远、更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