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的传承—梳篦
常州有三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这次我们主要讲的是梳篦与它的制作工艺。
首先,一位梳篦厂的刘师傅给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解说,原来梳篦不是一样物体,它们有四大不同:第一是材料不同,篦使用的是30公分以上长了5年多的阴山毛竹制成的,而梳子却是用几类木材制成的。就拿黄杨木来说吧,做梳子用的黄杨木需要300年—500年甚至以上的“高龄”木才可以,在《本草纲目》里记载,黄杨木不仅是木材,还是一种中药呢!第二是作用不同,篦的作用是去掉头丝、头屑和虱子,而梳子的作用是梳理头发的样子。第三是工序不同,篦有73道工序而制成,更为繁琐,而梳子只有28道工序,这也是为什么手工篦不常见的原因之一。第四是发明人不同,篦的发明人是陈七子,而梳子的发明人是赫廉。而且梳子比篦发明的早,但它们大概有1500—1600年的历史了。
其次师傅还介绍了有篦巷的存在,它在怀德桥吾悅广场的对面。我想有时间我一定要去看看的。在古代它们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宫梳名篦,曾经梳篦在2008年就入选了非遗项目,还在世界各地取得过不少奖项。在历史上,常州曾有30万人,其中有3—4万人都在制作梳篦,这是个多么庞大的群体啊!
最后终于来到了我最期待的环节:互动环节!他们先在现场挑了五位小朋友上台互动。而我就是那五位幸运儿中的一位,当时别提我有多高兴了!然后刘师傅又邀请了另一位孙师傅上台,这一步是割梳子上的条(具体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我看着师傅拿着刀,轻松地割了一条又一条,我迫不及待地上去试了试,结果发现刀太沉,根本拿不动,它要来回摩擦,可我的力气只能坚持几下。这些看着简单做着难的东西可令我吃了不小苦头。哎!真是手工不易呀!
忙碌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不一会儿我们的活动就结束了,我们以拍照的方法留下了一些回忆,真是充实而又快乐的一天呀!
学校:雕庄中心小学
班级: 五一班
姓名: 黄梦洁
指导老师: 白静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