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常州的梳篦,到现在已经有1600余年的历史,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月20日,常州非遗梳篦传承人走进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给同学们讲述梳篦的前世今生。
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梳篦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以物品命名的“木梳路”路人皆知,京杭运河两岸的“篦箕巷”更是家喻户晓……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科普了木梳和篦箕的不同用处,讲解了梳篦的历史发展,真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想不到一把小小的木梳,从开料到成品,需经历72道半制作工序,历经雕、描、烫、刻、磨等工序,极其精细繁复,这是个细心活,更是个艺术活。
活动现场,常州梳篦厂的老师傅展示了开齿的过程。开齿是将划好齿样的梳坯装上操作台用梳板刹闸紧,用夹锯开齿。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很不容易。开齿时,要把夹锯拿正,不能倾斜,用力要均匀,不能伤到齿面。开出的齿要均匀,没有锯影。现场体验的同学纷纷感叹:“老师傅开齿时轻而易举,自己尝试时却花样百出。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江南有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小小的梳篦,蕴含了不可忽视的文化艺术价值,将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的同学们与历史相连,与非遗文化同行。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常州的梳篦文化,认识到保护和继承梳篦技艺的重大意义,体会了常州历代工匠的劳动智慧和创新精神,更增强了对家乡常州的热爱。
(文:语文组 赵金龙 审核:赵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