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常州市信息化发展项目《编程与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实践》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0-04-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芮清

拟解决问题:

  1. 学生在编程和学科学习中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

  2. 学科与编程在教学中融合的问题;

  3. 如何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编程教学的问题。

     

     

    推进过程:

  4. 成立项目研究团队。首先我们成立了《编程与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实践》项目团队,开展Scratch编程专题培训,通过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项目组教师的编程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以及结合本学科作品的制作,项目组老师掌握了Scratch编程的基本方法。

    2.积极开展编程与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开展编程与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如英语与编程融合的微课导学的教学实践研究,语文写作与编程融合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科学与编程融合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数学与编程融合的项目研究等。既有大班化的教学,比如英语绘本故事与编程融合的英语教学实践,三国故事与编程融合的语文写作教学等,又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社团活动和科技、创客类活动。立足于学科育人的同时,以编程为桥梁,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能够灵活使用编程工具与学科知识来解决真实问题。

    3.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注重融合。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注重科技与文化,特别是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积极实践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结合学校主题节活动,引导学生用编程来制作道德宣传小视频,围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编程小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结合我校实施的“做一个有教养的好少年”素养提升工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围绕“教养”主题创作主题编程作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编程平台分享和交流作品,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2019年,学校新增了一批课桌椅,围绕如何使用和爱护好这些新课桌,有同学就制作了相关的编程小故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鼓励学生用编程解决真实问题。探索了以编程教育为核心的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积极鼓励学生用计算思维去思考、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学校科技教育的开展探索出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学生乐于使用计算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2019年的养蚕活动中,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养蚕盒子过于简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着蚕的生长。于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进一步了解蚕的生活习性,通过编程与硬件相融合的方式,制作出了《智能蚕盒》,具备环境监控,远程看护,自动清理等功能。

    5.项目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编程与学科的融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要制作三国小故事的数字动画,首先要去读三国,编程与阅读融为一体。在美术课上,学生将可编程的LED灯带加入到传统的花草灯中,制作出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作品。编程,在成为学生一种学习习惯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一部分,他们乐于思考与探索,乐于实践与创新。

    6.探索我校创客教育发展新路径。虽然我校创客教育开展的比较早,但是在创客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探索出和智能空间环境、智能硬件和不断更新的新知识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在创客教育过程中,一直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通过本项目研究,我们确定了以编程学习为核心,3D打印、智能硬件等融为一体的,以项目为纽带的学习体系。将编程的学习,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小学阶段创客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7.本项目助力西部教育扶贫。2019年8月份开始,我校芮清老师跟随苏陕协作项目组来到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支教,在支教期间,积极向支教学校师生分享本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除了专辑在高年级积极开展编程教学以外,还开展《数字故事制作》专题教师培训,将天宁在编程教育、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方面的经验向西部山区做推广和交流,他还先后来到旬阳县吕河镇中心学校和旬阳县红军镇中心学校开展Scratch编程送教活动,让本项目研究的成果,惠及更多秦巴山区的孩子。

    8.在疫情期间围绕项目开展学习指导活动。在新型肺炎疫情期间,项目组精心制作了多期编程学习的微课,通过学校公众号推送给每一位学生。我们结合新型肺炎的防控知识,制作了《口罩大战病毒》的编程游戏,让学生在学习编程的同时加深对防疫的重视。同时,结合学科教学,我们通过编程来解数学题,制作英语绘本小故事等,取得了良好的居家学习指导效果。

     

    阶段成果

  5. 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在项目研究中着重树立教师是研究者的角色,努力克服数字时代新技术、新变革给教师带来的焦虑感,产生“学习——研究——创新”的愉悦感,推动学校校本研究的有效实践和落实。在项目研究中,我们发现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任何学科都要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人的成长需求。所以,在项目组前期研究的基础,我们积极申报了全国信息技术课题《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STEM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获立项,已经开题,正在积极研究中。

  6. 教师积极发表相关论文。围绕学科与编程的融合,我们积极实践与探索项目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为学校创客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视野。省《教育新视窗》2019年第四期分别刊发我校项目组论文《3D打印和智能硬件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和《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实践的研究》。

  7. 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编程与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我们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编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在观察感悟——学习提升——创造研究——分享交流的螺旋式递进路线中,通过思考、学习、讨论、思辨、推理阐述来学习新知,融汇贯通学习与生活,进一步锻炼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我校学生在2019年常州市中小学生创客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

  8. 项目组骨干团队业已形成。本项目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引导更多的学科教师掌握数字时代的语言——编程。在“分享——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研究“理念——现实——问题——项目——行动——成效”的新跨越。项目组有部分教师原本对编程一无所知,通过几轮线上线下的系统培训,项目组教师已经掌握了Scratch编程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教师乐于在教学中使用Scratch编程来制作课件,组织学生制作相关作品,积极开展项目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的综合素养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存在的困难与下阶段计划:

  9. 相关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与架构。目前,编程与学科的融合,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学科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拓展,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学习兴趣,沟通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桥梁的作用。如何将项目的价值最大化,还是要立足于雕庄的学情和学校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在创客教育领域,通过项目实施,为打造雕庄特质的精品课堂助力。是继续梳理和整体架构编程与学科融合的相关课程;二是继续积累和丰富相关教学案例,为课程的架构提供资源;三是培育精品项目,继续完善《用编程写我们的故事》《玩编程学数学》等教学案例集,为学校精品校本课程建设助力。

  10. 研究成果和范围还有待进一步辐射。目前,本项目的教学实践还停留在项目组教师的教学和学校创客教育活动、科技活动中,如何向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科辐射,惠及每一个孩子,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要继续指导项目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分年级梳理相关融合教学的案例,通过编程与学科的融合,来解决学科教学中一直存在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鼓励更多的校内外教师加入到项目组研究中来。

    常态化实施还有待落到实处。目前的学生编程还主要依赖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基于IPAD的ScratchJR编程软件功能比较简单,难以为常态化实施提供硬件支持。所以,要更好地利用编程学习平台,如网易有道卡搭、好好搭搭等,抓住Scratch从2.0向3.0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机,挖掘新平台的功能。特别是围绕我校数字化学习的两个常态化实施的学科,音乐与科学,将数字音乐创作和科学STEM课程与编程教学相融合,为项目的常态化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将编程的学习从信息技术课堂向更多的学科延伸,互相促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苏ICP备14011763号-8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路2号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