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人:吴华媛
本学期,以项目课题《“度量”视角下小学数学相关概念的解读及教学实践》的研究为抓手,工作室深度卷入常州市数学优质课评比区域选拔、磨课全过程,并且面向区域作与课题相关的独特教学展示,作解读引领;为进一步深化对数学学科本质的认识,工作室将互联网研修、讨论,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深化了成员的学科情感,从而更主动地发展。
深度卷入篇
成立工作室的初衷之一,就是发挥工作室在专业上的辐射引领作用,不仅针对工作室内部成员,为区域的学科发展做贡献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本学期,区、市开展的几次活动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使工作室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辐射影响,提升内涵。
九月,我们首先迎来了青年教师的经典赛事——天宁区数学基本功比赛。工作室成员中部分成员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工作室前期活动的通识培训,让老师们对于数学学科本质的相关内容:如不同进位制的关键要素,如何实现有效化归等,认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助益他们取得好成绩。何雪雪、蒋慧老师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十月,为迎战常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天宁区首先进行了区域内的选手甄选,随后是整整长达两周的备课和磨课。出于对工作室的信任,领衔人所在学校被选择成为磨课唯一定点,教研员邓炜老师带领局小、博小两支优秀的数学团队在此,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工作室领衔人和部分成员,积极参与磨课的全过程。通过深入思考,及时指出教学设计中的逻辑漏洞;在敲定设计之后,又出谋划策,帮助参赛选手锤炼语言,打磨各种细节。最终成果喜人,两位参赛老师双双获得市一等奖,博小王舒嘉老师更因此参与省赛再获一等奖。赛后,局小、博小数学团队都对工作室提供的帮助表达了由衷的感谢。经此一役,工作室的成员除对相关内容的学科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赛课、磨课的历程也有了更感性、直观的认识,为自己将来参赛积累了经验。
独特展示篇
十一月,参加数学优质课省赛、市赛的两位老师载誉归来。得知区教师培训中心将组织获奖课例的展示活动,工作室当仁不让,再次主动承办了该活动。
获奖课例立意深刻,已经打磨得非常圆融了。同台展示,工作室又该拿出怎样的作品呢?——最终,工作室与虹景小学数学教研组合作,推出了一节研究课《小数的“再认识”》。
《小数的“再认识”》是工作室对于度量课题进一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研读了史宁中教授的《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一文,我们认识到度量除了可以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类,那就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小数计数单位的产生,集中体现出这种人类集体思维抽象、加工的烙印。于是,我们尝试将小数与分数“脱钩”,以“十进制记数法”的逆向扩展为锚点,独立创编了这节研究课,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理解“十进制位置记数法”的内在规则,感受小数意义与小数记法的和谐统一,感受生活直觉与数学本质的融通。课后,工作室领衔人作《小数——十进制记数法的逆向扩展》主题报告,对我们给出的独特设计作溯源解读。
虽然工作室呈现的研究课并不精致,但与会老师给予了积极反馈,特别是几位资深数学教师直言有启发,并热心与我们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教研员邓炜老师评价是一堂好课,一堂有思想的课,虽然远称不上完美,但面向数学学科本质的努力方向没有错,并提请全区各校老师就小数本质问题继续思考,会在后续研修活动中检验各家思考成果,再作深入推进。这些,对于工作室项目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都是极其有力的推动。
本学期的几次活动,工作室成员得以更近距离地贴近优秀课例的打磨现场,优秀教师的成长现场。这种贴近更重要的意义是在心理层面的——让成长中的成员看到,那样的优秀,不仅可以心向往之,我们通过长期的努力,同样也能达到。
【成果】
天宁区吴华媛教师发展工作室
20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