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民俗 让实践变得美丽 让活动变得充实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张小亮
【摘 要】面对当今复杂迅猛的课改潮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又回归到了教育教学阵营里。在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中,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构建,除了创新文化的探究外,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开发也已成为新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吸纳民俗文化,利用好民俗文化,不仅关乎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也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民俗文化 综合实践 课程资源
【正 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而地域文化资源又成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要重点开发的资源。因此依托学校所在地的乡土资源,特别是具备一定趣味性特征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究,优化资源的配置,弘扬地方特色,发展学校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成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亲近民俗在感悟中培养文化自信
1、挖掘地域特色,感受乡土文化的亲和
常州民俗有数千年的历史,民间流传的各种有趣习俗更是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和新市民的迁入,一些新的民俗也随之诞生,极大地丰富了常州民俗的内涵。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正受到愈来愈广泛的关注。
我校处在常州的东南角,古老的运河边。细细挖掘,雕庄浓郁的人文历史如小溪般缓缓流淌而来。人们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与苏南地区大致相同。婚丧嫁娶、上梁、迁新居、做满月让人沉浸其中,而众多的传统节日让人目不暇接: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阳、夏至、中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众多极具趣味的习俗让孩子们乐不思蜀。
因此,作为育人摇篮的我校,因地制宜,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出体现地域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不仅能继承一个传统的语言文化,感受乡土的亲和感,而且能重温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典范和价值,更能为自己生活学习在这一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2、培养鉴赏能力,打开学生审美的大门
丰富多彩的趣味民俗文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增强美感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学生打开审美之门,陶冶性情,进而转变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创造美的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寄情端午点击民俗——蛋壳画》活动中,活动的内容是选用蛋壳作为材料通过设计、粘贴制作出来的画面。在学习过程中我及时对学生加以表扬,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创造活动,激发了孩子对端午节的民俗探究热情。
蛋壳是生活中被遗弃的东西,但是如果充分利用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在美术课堂上经常贯穿美育教育的缘故,学生上交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用蛋壳贴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有的用蛋壳贴成了一只展翅飞翔的老鹰;有的用蛋壳贴成了一朵鲜艳的花;有的用蛋壳贴成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最让人高兴的是,不少学生更是根据自己所贴的物体的特点对蛋壳进行着色。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及时给予指点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生作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生活中会有好多意想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活动中,教师的充分肯定鼓励了学生,教育学生哪些是符合审美规律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要继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新。
二、叩问民俗在探究中提升实践能力
1、趣味传统游戏,增添课间活动的乐趣
每位学生几乎都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活动课、课间十分钟就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候,他们尽情地玩各自喜欢的游戏。玩,对孩子来说就是生活,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什么?怎么玩?怎样玩得好?如何在玩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在玩中得到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因此,我让孩子们简单了解民间趣味传统游戏与现代校园游戏的共同与差异。通过对课间游戏的调查,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游戏有益,哪些游戏有害,学会了有选择的游戏,从而激发同学们设计、创造游戏、改编传统游戏的热情和意识,在玩中学,在玩中长知识,玩出花样,玩出新意。课间时分,同学们能在积极健康的游戏中全身心得到放松,在课堂中回归生活,体验游戏的精彩与快乐,体验合作的快乐、参与的满足、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生活。
2、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技能教育的良机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节日文化更是纷杂繁多。小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但年龄限定只能选择一些较简单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传统民俗活动来学习。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要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在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人人动手,人人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乐于学习劳动这门课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认真、耐心地完成劳动任务,并坚持到底。像“编织装咸鸭蛋的丝网袋”这样的活动,绝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够完成得了的。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进行鼓励,并适当展示一些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必然有许多相关的民俗活动随之而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如春节的对联书写、元宵节的包元宵、清明节的纸花制作、端午节的包粽子编丝网袋、重阳节的重阳糕制作……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得学生学会了一些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
三、传承文化在反哺中提高学习水平
1、在体验中领略快乐成长
一个主题活动开展前,无论指导教师还是学生兴致都很高。似乎看一切都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才发现问题重重。如现代技术的使用跟不上,收集资料就是一个大问题,学生的热情曾一度暴冷。后来指导教师提醒他们除了电脑,书籍上寻找答案,还可以回家请教爷爷奶奶,问问他们小时候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他们才解决了一些问题,继续上路。在中间的小组汇报中,学生也明显表现出准备不充分,汇报方式简单枯燥的缺点。指导老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切实地走进每个小组,去了解他们的进展和状况,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和督促。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编网袋,成功者也不是很多,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简单的家务都不会做,连打结都不会。但无论学生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对这次活动投入了很高的积极性。很多活动,只有亲自参与了,才能产生新的问题,研发出探究的活动模式来。成功还是失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包括学生与指导老师——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的成长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成长是快乐的。
2、在领略中体验文化交融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走向全国各地去打拼自己的天下。任何一个地方都已经找不到纯粹的本地人。我校更是如此。全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生源的复杂化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却给我们综合实践学科带来了探究的良机。学生来源地复杂,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同民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过法。例如端午节,在我们常州也许就是偏重于包粽子、吃咸鸭蛋,山东饮酒一杯、给儿童缠七色线,湖南赛龙舟,山西戴艾叶,四川出端午佬……由流动学生带来的丰富的外地民俗文化让本地儿童目不暇接,本地的趣味民俗文化同时也引起了流动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校在进行本地有趣民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与本地民俗相类似的流动儿童家乡民俗文化的研究,开发读本《有趣的家乡民俗》,并以此作为主体研究活动的有效延伸,在文化交融中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第二故乡”的爱乡情感,增强学生寻根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情感归属。
四、注重评价在鼓励中追寻自我进步
1、学习技能评价,让孩子在能力中进步
学习技能的评价影响着孩子学习质量。在课堂中,指导教师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指导学生反复实践,直至独立地掌握正确的方法为止。还以《寄情端午点击民俗——棕叶飘香》为例:这一课中有两个教学难点,即“起壳”和“缠线”,都需要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模仿才能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方法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指导学生的动作是否正确,棕叶成形是否合乎标准,缠线是否整齐、均匀,缠好的线粽是否美观,并一直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指导掌握方法,并逐步形成技能为止。劳动成果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劳动保持持久的热情,体验劳动的快乐。在主题活动中,我不光在课上给予学生高度的评价,还颁发特制的端午节奖状,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学习成果评价,让孩子在反思中进步
我们不仅注重劳动成果的评价,更注重师生在活动中的反思和成长。孩子们在相关活动中,根据他们现有的可能资源、自身的已有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进行调查、访问等。这种开放性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思考怎么制定计划、如何实施、如何搜集资料、怎样采访、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等问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统计、讨论等,不仅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等传统文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具体表现在: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从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可看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树立了自信心,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学生的能力当真是不容我们小觑的,即便他们的年龄还很小!因为,他们已经学会在活动总结中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得失并分析原因。我们要做的,不是过多的担心,而是帮助他们选择好感兴趣、又有价值的活动内容,而后给予他们实在的指导。这样,即使他们失败了,也还是会有很多的收获。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课堂为立足点,使“民俗”这一特色辐射到第二课堂,继续巩固和发展民俗文化的本色。有趣的民俗,的确是很好的活动资源,有效地挖掘、利用,势必会为我们的课程实施助一臂之力!当然,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更好、更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如何让孩子们在精彩纷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童真童趣,我们还要继续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英琪、钱扬义:《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1
2、刘旭东:《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4
3、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
4、傅道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新华出版社 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