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新学校”创建工作,中山区积极探索课堂改革新途径,寻求教学质量新突破,破解提升教育质量中的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区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全区中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进活动,推动“课堂转型”,打造中山区精品教育。近日,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全体教研员在中山区望海小学集体调研时,笔者针对中山区“课堂转型”采访了小教部主任于彬彬。
笔者:目前,在实施“课堂转型”举措中,中山区各中小学都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请问“课堂转型”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于彬彬:“课堂转型”的价值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理念上,改变过度追求功利的教育价值观,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尊重学生的禀赋和兴趣,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回归;二是在教学设计上,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指导。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到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形成基于学生预学的问题发现、精准干预的教学设计;三是在教学过程上,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习动机的激发;四是在教学评价上,注重教师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全面评价。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质量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多元化、人本化的教育质量,使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活动平行,并伴随始终。
笔者:一年多来,针对“课堂转型”都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都有哪些收获?
于彬彬:2012年来,围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核心理念,区域前后出台了《中山区中小学实施课堂转型的指导意见》,《中山区中小学实施课堂转型的实施方案》;组织校长、主任、研训教师考察学习,借鉴“课堂转型”的理念和既有成功经验;开展教学调研,分析区域课堂教学现状,结合区域、学校特点开展实践探索,梳理出“读议展点练”板块式教学模式,制定“课堂转型”课堂评价标准;各学科、各学校积极发掘典型案例、典型教师。目前,中山区小学“课堂转型”从理念、内容、设计、过程、评价等一系列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从知识教学向育人教学的转变,从局部割裂向整体综合的转变;从机械教教材向灵活用教材的转变,从点状教学向结构教学的转变;从抽象教学向具体教学转变,从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转变;从示范性表演向问题性诊断转变,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
笔者:今后,在“课堂转型”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于彬彬:我们将继续落实教学常规,教研做精,常规做实;改变教师,精心设计转型后的课堂教学,形成适应于“先学后教”、“学主教从”的课堂教学新思路,明确“先学”之后怎样“教”;改造课堂,联系理论与实践,实现“学科中心”的逻辑结构向“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转变,通过“书中学”和“做中学”两种途径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各类骨干、名师和学科基地的领头雁作用,拓展教研组的育人价值,让教研组成为推动课堂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让积极地评价与学习活动平行,建立学业质量跟踪和学习情意调节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和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搭建课堂转型教研平台,发挥区教育网资源共享、交流便捷的优势,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扎实推进课堂转型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