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笑话:在某一所知名国际学校里,老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当中有谁思考过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其中欧洲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做“紧缺”,非洲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做“粮食”,美国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而中国的学生则不知道什么叫做“思考”。
当然,如果以上只是一个笑话,纯属虚构调侃,那么下面的一条新闻却值得所有中国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光明日报教育版2009年8月20日刊登了题为“中国孩子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什么束缚了想象”的一篇报道,在文章中指出: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无异想象力的匮乏。
而造成这样一个尴尬局面的,国家的教育体制要分担一部分责任,而大部分责任还是在于培养人的教师工作者,长期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一层不变的教育思想,在束缚着教师的思维,也在束缚着青少年的思想。所以,教育改革是必要的,课堂转型是关键的。我区倡导的课堂改进模式“读、议、展、点、练”中,“议”和“展”是其核心思想,也是操作的关键。学生在接触文本,了解文本,深入文本这样一个过程中,问题随之而来,与小组探究而“议”,小组合作而“展”,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问题又会接踵产生,小组再次深层次,、深内涵、深理解地探究合作。思维在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思考和训练。新《课标》就明确指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语文教学课堂实践方面,重点讨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已经会的问题,教师不讲;问题太过深奥,即使讲解学生也无法体会的问题,教师不讲;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当然也不必讲。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在“议”和“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就要依赖于教师合理并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存在“问题意识”。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说全部,也是绝大部分老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他们不会也不知怎样提出问题,更何谈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了。在教学备课过程中,往往教师对课文内容还没理解,就急于借助教师参考书的帮忙,把课“背”完,他们成了教材的复制粘贴,成了教材的附属品,成了教材的阶下囚,成了教材的播放器,成了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最先丧失了疑惑的本性,不去思考,不去探索,不去总结,不去整理,一切都照稿宣读,渐渐恶性循环,变得本应如此,理所当然,甚至于沦落到没有参考资料就不会讲课。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本身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是他们最爱效仿的化身,教师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做到以身示范的话,学生自然也会偏离轨道。每人一本参考资料,教师问题一出,讲台下面齐刷刷的低头翻找答案,而不是手拄着下巴的思考状,回答出来的也都是如出一辙的所谓标准答案,教师还会适时的做出欣慰点头状。这是一种病态教学,是教师将这种疾病传染给自己的学生,而不自知。学生也是在这种学习的环境氛围下,日渐丧失思考的天性,不喜思考,不爱探索,不爱学习,由先前的懒散一步一步的退化为不能思考,不懂探索,不会学习。这是非常可怕的,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正常发展。
所以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教师就要做先驱者,做领导人,必须要先学生行走一步,克服自己仰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的毛病,要认真专研教材,发现问题,锻炼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自己的教研能力,学会做一个有想法,有内涵的教师,而不是像教徒一样,忠心于教材,忠心于参考资料。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越来越强,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把学习不再看成是一项任务,而是兴趣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