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欢乐,那么短暂,一晃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儿歌朗诵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正确发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儿歌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有交流。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占主导地位。在指导儿歌朗诵时,我让学生结成对子,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学会了儿歌,还增加了玩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数字歌》时,就让孩子同桌两人结成一队,一位学生说一二三,另一位学生说爬上山,这样一人说数字,一人说对应的动作,学生觉得这样非常新鲜,也可以很快记住儿歌。
2、有结果。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给儿歌编加一些猜测的内容,或增加些游戏情节,并付之生动有趣的结果,提升了教育效果。
3、可表演。边说边做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我选择的儿歌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学生能自由地想象出动作来进行表演,边读内容,边表演着有趣的角色,学生百读不厌。例如在教学《找朋友》时,我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加上动作,自己在教室里找一找自己的朋友,一边找,一边背诵儿歌,学生觉得这样的形式非常有趣,参与的热情也异常高昂。
4、有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留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如在教学儿歌《飞飞 跳跳》时,让学生续编儿歌,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许多精彩的想象得到了同伴们热烈的掌声,学生充满了自豪感。
当然,在整个社团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发言面不够广。
2、班与班之间联系不够,因儿歌社是由两个班的学生共同组成的,在这个社团中,两个班的学生应该是一个集体,但学生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说你们班、我们班,而且也比较愿意和本班同学进行交流、沟通。
上述存在的这些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